王士超,浙江理工大学家具设计中心(为来设计工作室)创意总监、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创意导师、深圳家具研究开发院特聘讲师、杭州栖间家具品牌主理人。
王士超老师的身上别着很多头衔,从设计师到策展人,再到高校导师,不同身份的切换,给他带来了更全面、多元的从业视野和思路。只需看一眼他的作品,便能从中窥见这种深厚的洞见。
作品《分合公共座椅》完全颠覆了椅子的刻板印象,谈及这把椅子的设计背景时,王士超老师说道“为什么要去设计一把大家脑海中的椅子形象呢?”简单一句话,却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今天,设计不再是昂贵的奢侈品,而是根植于寻常生活的解题思维,“颠覆”看似叛逆,内里却是对生活方式的应答。
王士超老师和他的团队用10年时间去摸透一种风格(王士超老师称之为“大众情绪板”),以认知逻辑为刃,层层深入,不被商业裹挟,以“无用之用”的实验性实践,呼唤行业精神的回归。
本期《furnituretoday今日家居》“设计说”栏目,有幸邀请王士超老师,和他聊了聊行业,也说了说情怀,一番交流下来,收获良多。
延伸阅读:《家具设计能有什么秘密?唯“情感”而已 | 专访独立设计师柳毅》
王士超独立设计作品:《分合公共座椅》
王士超:个人认为,设计过程中认知逻辑是最重要的。
相比于创意灵感美学的抽象而言,认知能力相对更有确定性,逻辑也更有方法性。设计的根本是探寻问题的本身,然后去解决问题,所以创意灵感美学从本质上而言并不解决实际意义上的问题,而认知却可以从根本上去定义问题的方向。
同时,认知能力可以通过不断地拓展知识内容来增加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再以好的设计逻辑方法进行辅助,就可以完成相对比较好的设计作品。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审美创意不重要,而是说这是一般意义上大众对设计的认知,对于专业的设计师而言,作品的高下往往是由解决问题的程度决定,这个程度不仅可以反映在作品的表达之上,更能够体现在对受众与市场的反馈中。
很多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忽略了认知的重要性,没有从用户的关键问题出发,探寻他们的本质需求,导致做出来的作品不尽人意。
设计好比一个挖掘的过程,通过思考和观察来判断出问题的焦点,并做出高于客户预期的作品,这是认知的挑战,也是设计能够打动人心的前提。
王士超独立设计作品:《2049数字城市系列》
王士超:我们都有在没有椅子的情况下,主动去寻找坐或者靠的经历。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可能接近于座椅形式的物品,比如一个箱子、一个石墩、栏杆、墙壁、马路牙子,对于疲倦的身体而言,这些都是极好的坐具。以此作为推断,座椅的形式远远不止以我们现在呈现的形式作为固定载体的。
其实,座椅的形式多得超乎我们想象,甚至这些形式都是在坐具发展过程中的原始产物,所以为什么要去设计一把大家脑海中的椅子形象呢?这完全没有必要,我们完全可以依据本能的需求,去提供一种大众脑海中有过切身经历的坐具。
每个人都曾坐在马路边的管道上,所以当管道出现在视野中,我们就有坐上去的冲动。《分合公共座椅》就是以一种临时随机的形态,满足了用户这种想象和冲动。
不同于基于某种目标而做的设计项目,《分合公共座椅》是从我的主观意愿出发的。它诞生于单纯的设计逻辑,最初我并不确定它能不能运用到某一个空间中,但随着设计过程的推进,我不断地优化它,最终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虽然我们说设计是做“减法”的,但我认为这种“减法”是体现在形式上,比如简洁的外形。但内容是需要不断叠加的,产品从刚开始的“裸露”状态,到慢慢变成一个有用的物件,这是一个添加意义的过程,设计师通过叠加意义,让产品看起来更饱满、更丰盈,更有故事可讲。
我们最终会将《分合公共座椅》打造成一类公共空间类型产品概念形态。当然,打造一款可以拿来用的产品,其难度可想而知,我们只是抛出了一个概念,这件产品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王士超独立设计作品:《分合公共座椅》
王士超:坦率地说,我对于“消费升级”的定义一直是持怀疑态度。
今天,我们的消费越来越多元化,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技术导致的消费形式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产品的营销定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就内容而言,我并没有感觉到有实质性的变化。旧的产品被包装成了具有特殊概念和定义的新的产品形态,再次被大众感知到。
家具行业也是如此,沙发并没有变得更不一样,虽然我们添加了很多智能硬件,但是就用的本质而言,并没有改善太多,然而这些产品被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消费概念,成了新零售的代名词。
从本质上说,家具的主体形式是很难发生变化的。一些家具为什么会形成“腿”的形式?“高靠背”、“曲线”为什么会出现?这背后,是有其历史原因和背景的。顺着这种演化逻辑和规律往下摸索,看大众在下一个时期会关注哪些点,我认为这样的思考逻辑更实在一些。
同时,随着技术的演化,新材料可能会对座椅等家具带来新的改变。今天,家庭人口普遍在减少,沙发的重要性在减弱,加上居家办公的流行。
未来,客厅概念会逐渐发生变化,智能硬件的普遍应用,也会拉近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弱化或增加某些品类,这是一些系统性调整,但特别大的改变,我认为是不会发生的,至少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太会。
王士超独立设计作品:《1900临时座椅》
王士超: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一方面,消费者确实都在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同时,他们又在不同程度上互相模仿。
据我观察,绝大部分的老百姓并没有条件去消费真正高品质的家具,或是享受优秀的空间设计带来的生活方式上的变化。他们的需求大体上是被流媒体和广告概念,以及参差不齐的设计公司用模板式的思维进行影响格式化。
但这不意味着消费者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其实他们在主动内化这个过程,把外界的概念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一旦他们接受了某个概念,概念就有了价值。所以我不反对广告、流媒体对消费者的影响,但我在担忧另一个问题:消费趋势一旦被锁定,创新就会变得很难。
一种模式、风格或者概念一旦形成,想突破就很难。因为消费者心智模型已经成形了,同时大企业、大媒体也在不断强化这种印象。
现在部分家具企业他们在做什么?在设计规格、做复制品,他们并没有服务于用户真正的个性,但他们又十分强势,独立设计师想从他们手中夺得话语权,从短期上来看并没有胜算。
王士超独立设计作品:《2001数字森林系列》
王士超独立设计作品:《2001数字森林系列》
王士超:我们这里提的数字化设计还是一个比较浅的概念,就我们实际的应用过程而言,也只是在一个初步的阶段,我们只是希望用数字化的概念去面对设计工作的具体内容。
一方面是表达产品的形式语言,可以通过数字化设计的形式来解放设计师的工作内容,用参数去实现设计师设计过程中想象力表达的那部分工作,也可以用衍生设计去模拟各种数据型态形成的过程。
另外一方面来看,我们对未来设计的趋势来看,数字化几乎是所有设计的基础,无论是设计的内容,还是设计的形式,抑或是设计的载体,都会是基于数据产生的。
从消费需求数据的提出,到设计概念的产生过程,再到生产的智能制造,都会形成以数据链为基本盘的模式,这当然和常规的我们以经验、感性、低效率、不精确的设计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也不是说常规的设计模式不复存在了,只是,在数据时代,常规的设计模式需要用数字化为基础进行重新解释,这也是我们选择去接近数字化设计的动机原因。
为来设计工作室
为来设计工作室
王士超:我理解的风格其实是一种叫“大众情绪板“的东西,风格是大众集体情绪在一定时间内的集中总结,是群体的认同想象,从这个角度看,你很难只通过一两次集中设计就能让老百姓集体买单。
培养用户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大概每5年就有一波新的消费群体崛起,所以消费需求一直在变化和波动的。他们在关注什么事情、他们在做哪些事情、他们的生活状态有没有发生一些质的改变,在陪伴用户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深入这些问题。
风向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和规模用户下,被广泛认知才有可能形成“风格”,所以我的想法是先从本土文化入手,再逐步覆盖至更大范围,甚至是全国。
我们做了充分的调研准备,在最开始的设计概念论述期中,绝大部分人不认为我们的方向是可行的,但是当我们最终能成为被大众接受的代表杭州或者江南味道的当代东方风格家具后,我们成了别人眼中的模板,这就是我说的要形成风格最重要的是形成群体认同。
杭州栖间家具品牌门店
王士超设计项目《汉玛斯 实木办公》
王士超:在刚毕业的时候,其实我还没搞懂什么叫“设计”。2017年成立工作室之后,我重新把“设计”的理解捋了一遍,我发现,在不同阶段我对设计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对于尚未毕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面对的是更多变的行业环境,过去的理念和作品对于他们来说又过于遥远,很多学生在还没对设计产生认知的时候就放弃了专业学习。
我们开展纯实验项目,是想让学生们去思考当下的具体问题并设法去解决。我们会把学生的理解和时代的进步结合起来,让他们慢慢地了解以前的发展脉络,再去做设计。
通过以往多年的观察,我发现这种学院式的设计开发活动其实是对设计师的设计本能最好的保护。因为当他们投身工作之后,再也没有机会围绕简单的主观动机进行产品设计工作,往往大家只会围绕市场商业数据和竞争对手进行二次优化创新,这也造成了从产业来看,最具想法和独立精神的设计绝对不会出现在企业,长期来看企业的设计师也没有更好的职业晋升通道,最终会放弃设计生涯。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很多看起来没用的设计恰恰是最有用的设计的原因,因为他们就像一剂药,一种能启迪人内心想法的药,也是一种解决产业迷茫的药。
王士超:其实在不同阶段我的想法都不一样。比如在企业工作时,我的设计主要是为商业做服务。但我现阶段的设计理念更多是回到设计本身,概括来说就是“回归土地,在地在场”、“摒弃浮华,去伪存真”、“洞悉本质,客观独立”。
回归土地,在地在场。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和创作素材应该回归自然,回到真实的场景中去。“土地”不完全是“地面”的意思,它指的是真实的场景、真正的环境。在真实的环境里了解国人的生活状态,去做能解决问题的、符合国人精神文化的设计。
摒弃浮华,去伪存真。柳冠中教授有一句我觉得说得特别好,“只有短命鬼才会追求时尚”。时尚只是一层薄薄的外衣,它是消费主义的外衣,需要和广告、媒体打成一片,但它不和真正的问题打成一片,真正的设计需要回到问题上,用最直接的方式去表达人们内心中的欲望与想法,减少干扰人认知的定义。
洞悉本质,客观独立。设计师在工作的时候,首先要把自我抛弃,以旁观者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客观陈述,并给出准确定义。我认为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最好是“没有设计理念”,站在用户的立场为他们提供价值,才是设计师的价值。
王士超设计项目《顾家茶荟茶家居》
王士超:今天,我们和环境之间的矛盾特别多,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有人选择文学、有人选择旅游、有人选择艺术,通过不同方式建立起缓冲带。其实设计的逻辑和艺术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调和”。
我认为,设计和艺术的作用都是在帮助人和社会去建立一种共识秩序的过程,这是一种有效调解的过程,如果没有设计和艺术的作用,人们是很难对所生活环境做出有效的共识理解。
随着社会走向工业化、数字化,人的生存状态和空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在这种背景下,设计的价值也许就是不断地在为使用者提供更具治愈能力或者彰显人性,独立思考个性的表达空间。
所以设计师的工作一方面是要挑战人性,来优化人性的负面本能,让人更积极地去面对人生的各种方向,另一方面,设计师的工作又要顺从人性,刺激人性的正面本能,提出更多的设计需求可能性,从而达成新的产品。
王士超设计项目《东方荟》
王士超:早期我学的设计专业叫工业设计,后来改成产品设计,再后来又有了服务设计的概念,互联网时期产生了交互设计,现在国家层面又提出了数字化设计。
工业设计时代,解决的是产品的工业化与美感问题;而产品设计时代,更加突出产品的设计逻辑与用户的关系与消费的关系。
从服务设计和交互设计开始,我们所涉及的内容不再围绕具体的物体物品,它可以是一套流程系统,也可以是一套导视系统,可以是一种购买模式。
总之,它的服务内容不再聚焦于物,到了数字化设计时期,低效率的工作会被ai取代,而我们所有用的东西、体验的流程、买卖的过程终将以数据为核心。
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就出现了,机器大数据的时代,只有通过建构更加丰富且鲜活独立的生存意义才能彰显人性的可贵,这不是传统社会的终章,这只是现代社会序曲的开始。
q:有什么兴趣爱好?
a:看电影、拍短片
q:如果不做设计师会想做什么?
a:想做电影导演
q:最喜欢的一座城市是哪里?为什么?
a:苏州,我喜欢苏州的面
q:推荐给设计师看的书或电影
a:凤凰文库的设计理论研究系列丛书
q:您特别欣赏的一位设计师是?
a:乔·科伦坡
q: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想回到什么时候?为什么?
a: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想回到童年,因为我想重新再过一遍我的人生,然后用相机把它拍成一部纪录片
q:最近最让你开心的事情是什么?
a:最近最让我开心的事情是我想再养一条狗,结果狗还没有来,却出现在我的梦里
亚博国际app官方的版权声明:今日家居网独家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和链接地址。未经许可请勿随意删改文字, 随意删改本站内容,今日家居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