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凡·德·罗:一个建筑史上“默契”的“弄潮者”-亚博电竞官方网址

导读: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der rohe,1886-1969)生于德国亚琛,于美国芝加哥去世。他提出了著名的“少即是多”的名言,还有“魔鬼在细节\\\\\\\"“流通空间”的设计理念也深得人心。
俄罗斯现代主义先锋艺术大师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在其著作《点线面》中这样讲到:“在雕塑和建筑里,点往往出现在多个平面的交接角位。它可以是空间中一个角的尖端,也可以是某个平面的起点,而平面本身则能折返到起点,或者穿越它。哥特式建筑中,点是建筑造型的重点。中国建筑喜用弧线伸展形成交点,明快的节奏有如清晰的音乐转换,空间形式在分解转换的过程中渐渐融入周围建筑的气氛之中。在很多建筑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建筑师对点的刻意运用。它们将建筑体系系统的分塑成点,点和点之间相互构成,逐渐趋向顶点,而顶点本身当然也是一个点。”

此书是《艺术中的精神》的续篇,最初作为包豪斯学校的基础课程讲义出版,是现代主义艺术的经典文献。这段论述更与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der rohe)宣称“建筑是以空间的形式体现时代的精神”的设计观不谋而合,互相衬托。二者的交集便是“点与建筑”,可以说瓦西里·康定斯基的论述是对密斯·凡·德·罗建筑设计观抽象化、艺术化的表达,而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观是对瓦西里·康定斯基空间艺术理念的具体性、衍生性呈现。

密斯
密斯·凡·德罗

寻找支点:“倔强者”从“石匠”家来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der rohe,1886-1969)生于德国亚琛,于美国芝加哥去世。他提出了著名的“少即是多”的名言,还有“魔鬼在细节"“流通空间”的设计理念也深得人心。1929年,密斯设计了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以及巴塞罗那椅,使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瞩目的现代设计师。密斯深深影响了好几代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师,他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齐名,并称为20世纪中期现代建筑四大师。

1886年3月27日,密斯·凡·德·罗在亚堔这个似乎不起眼的地方出生。如果说现在的国人对亚堔这个地方还有点熟悉的话,那就是因为一名中国球员谢晖正效力于亚堔的足球俱乐部。极少人知道一位现代建筑的先行者正是从这里走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步。

少年时期的他成长在一个石匠家庭,没有受过正式的建筑学教育,他对建筑最初的认识与理解始于父亲的石匠作坊和亚堔那些精美的古建筑。可以说,他的建筑思想是从实践与体验中产生的。无论是在柏林的布鲁诺·保罗(riode janeiro)事务所当学徒,还是在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手底下做一名绘图员,或者是在柏林开办他自己的事务所。这些经历使他一步步投身于20世纪翻天覆地的重大变革中,并最终引领出一个贯穿20世纪的建筑思想体系。直至现在,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密斯风格的追随者还在引申和发展这套理论。

1908年到1912年间,密斯在彼得·贝伦斯的设计工作室工作了4年。德意志民族典型的理性与严谨使他很快从20世纪初众多的建筑大师中突显出来。正如其大多数的玻璃与钢结构作品一样,透过表象,人们可以很轻易地看到这位现代建筑大师留给20世纪的思想光辉,而这一点,在他的青年时代,就已经初露端倪。彼得·贝伦斯的工作室的环境影响了他对那个年代设计理论与德国文化能够结合一些看法。此时的他留给人们的印象已经是一个慎重、沉默的思考者。

他发现自己具有设计的天份之后,就决定在原先的名字之后,加上了凡·德·罗这一姓氏,而舍弃了原先平凡的玛丽亚、蜜夏埃尔等字,因为他觉得凡·德·罗这个姓氏带有一些贵族的感觉。改名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业,为当时德国社会的上层阶级做传统德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当时他非常敬佩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师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特别是卡尔所惯用的宽广比例、立方体容量般的设计手法,还有离散的、折衷的经典空间配置,让他感到这是一个建筑世纪的转折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密斯·凡·德·罗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果断的完全放弃了传统建筑中一直沿用的风格与手法,改采用了柯比意与格罗佩斯大力推动的新建筑观念(被称为先锋派,他的这一决定在空间表达上是具有先锋性的)。因此在传统建筑上常见到的严谨装饰花纹、局部修饰都被剔除,改为以功能为主。如此一来,原有的建筑风格里感性的因素几乎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则是带有强烈理性色彩的现代建筑手法。

在工业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当时的欧洲社会除了倡导节约的风气外,理论家也大力抨击过去古典复兴样式建筑是欧洲贵族们的浪费奢侈之举。这样的社会环境给密斯·凡·德·罗的设计创造了客观条件。1919年,他大胆地推出了一个全玻璃帷幕大楼的建筑设计方案,这个方案让他吸引了世界的注目,随后他设计出了许多精简风格的建筑。可以说这是他模仿创作的一次转变,也是他事业的真正起点。正如阿基米德所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该方案的成功推出,对于密斯·凡·德·罗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其有力的支点。

准确地说,密斯·凡·德·罗真正声名鹊起要从1929年算起。这一年,他设计了巴塞罗纳世界博览会德国馆,这个不平凡的建筑在当时的德国乃至欧洲都让人觉得眼前一亮,他也因此备受殊荣。此馆的设计后来在原址被重建。次年(1930年)密斯·凡·德·罗在捷克波尔诺的作品——图根哈特别墅也被视为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他本人在谈到该作品时,也颇为自得。

caroline wiess law大厦
caroline wiess law大厦

丰碑长存:用建筑站立成一个不朽的句子

“建筑即信仰。”

众所周知,“少即是多”已经成了密斯·凡·德·罗的名言,然而,这位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大师表达的最高形式并非语言,而是建筑本身。他用作品阐释思想,把所有的作品浓缩成了一句话:建筑即信仰。

在建筑史上,提起密斯·凡·德·罗,人们就会想到西格拉姆大厦,而提起西格拉姆大厦,人们就会想到范斯沃斯住宅。这些建筑不但体现了这位建筑师一贯的主张——用简化的结构体系,精简的结构构件,讲究的结构逻辑表现,使之产生没有屏障可供自由划分的大空间,也就是“少”就是“多”的建筑原理,而且开创了人类用玻璃作幕墙的先例。说起这些事情,就不得不提到建筑史上那一段佳话。

那是1950年,女医生范斯沃斯聘请密斯·凡·德·罗为她设计一座小住宅,这座面积不到200平方米的建筑物在建筑史上却名气不小。因为这座小屋就是第一个用玻璃作幕墙的房子,在建成后,显得晶莹夺目,艳丽非凡,仿若一座“水晶宫”。可惜这种玻璃透明有余,隔热不行,骄阳晒得女医生热汗淋漓,冬天的寒气又透过玻璃冻得她直打寒颤,天气晴朗时强烈的阳光刺得她目眩难忍,不久就生起病来。这样透明的房子让独居女性感到不便,而造价比原计划多出了85%,所以她向法院提出控诉。

吐根哈特别墅
吐根哈特别墅

站在被告席上的密斯·凡·德·罗不得不为自己的想法尽力辩解,在坐的听众都被他那口若悬河的精辟论断所感染:“当人们徘徊于古老传统时,人们将永远不能超出那古老的框子。人们在物质高度发展和城市繁荣的今天,就会对房子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空间的结构和用材的选择。第一个要求就是把建筑物的功能作为建筑物设计的出发点,空间内部的开放和灵活,这对现代人工作、学习和生活就会变得非常的重要,这座房子有如此多的缺点,只能说声对不起了,我愿承担一切损失。”众人被他诚实的态度感动了,特别是这位女医生,最后她主动撤诉,这场官司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就因为这座住宅的风波,再没有人敢再冒这样大的风险来请密斯·凡·德·罗,因为人们不需要可看却不可“住”的房子。但不甘失败的他,下了一番苦功,终于找到了一种染色玻璃来代替原来的无色玻璃。经过一番努力宣传,1952年他终于再次设计和建造了一幢38层的玻璃幕墙高层大厦——美国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整座大楼按照密斯·凡·德·罗的一贯主张,采用刚刚发明染色隔热玻璃作幕墙,这占外墙面积75%的琥珀色玻璃,配以镶包青铜的铜窗格,使大厦在纽约众多的高层建筑中显得优雅华贵,与众不同。 

大厦是一座豪华的办公楼,总高达158米,建筑物底部除中央的交通设备电梯用之外,全部留了一个开放的大空间,这样就便于交通,密斯精心地推敲及施工人员精确无误地建造使大厦成了纽约最豪华精美的大厦。虽然密斯·凡·德罗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但他那种精益求精的风格和那种以“少即是多”的主张以及对玻璃的使用,大大丰富了建筑艺术性,西格拉姆大厦就成了他最好的代表作。每当人们看到这座大厦,就不得不想起这一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师。

密斯的范斯沃思住宅
范斯沃思住宅

范斯沃思住宅内部
范斯沃思住宅内部

时间与空间:大师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这位大师和中国有着怎样的缘分呢?

实际上,“流动空间”与“借景造园”,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此一来,说斯·凡·德·罗是古老中国最默契的朋友一点也不为过。

对于西方人而言,“流动空间”是20世纪的首创,它宛如一曲动听的笙箫,在德国乃至欧洲的大地上起到了沟通空间,使人与自然进行沟通的作用。而这个概念的催生者密斯·凡·德·罗也顺理成章的成了英雄人物。然而,在古老的东方文化里,就已经有了同样的概念,且熟练运用在园林建筑中,只是说法不同。人们常常把它说成是“移步换景”,又或者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园林建筑的艺术追求,也是审美标准。如果再追溯其来源,准确地说应该来源于《道德经》即道家思想里的“虚实相生”,具体表现在建筑文化里,则是自然与人的沟通,又称“天人合一”。

密斯·凡·德·罗不仅擅长建筑设计,同时也是一名造诣很深的室内设计师。他一直在建筑设计中遵循他的座右铭“少就是多”,他也用这种建筑设计原则来布置室内。他在1929年巴塞罗那展览馆中设计的椅子,是他最用心的作品之一,靠背与座位交叉相反的曲线,不仅造型简洁漂亮,而且坐起来特别舒适。密斯对于工艺的重视,常常使他对每一件东西都计算得非常精确,例如带状金属片的宽度与厚度,以及在交接点处的曲率半径,皮带的宽度和之间间隔,皮垫子的长方形比例等等。

马丁·路德·金纪念图书馆
马丁·路德·金纪念图书馆

继巴塞罗那展览馆之后,密斯·凡·德·罗在捷克斯洛伐克布尔洛城的吐根哈特住宅中,充分发展了“流动空间”的概念。它的特点主要是在起居部分的空间处理和室内材料的应用方面,尤其表现在底层室内设计上。密斯·凡·德·罗将它设计成一个开敞的大空间,在客厅与书房的分界处用一块独立的墙体分隔,这块墙体是由精美的条纹玛瑙石石板拼接而成的。另外在餐厅部分则用乌檀木作成弧形墙体来分隔,因此整个起居部分就被划分为四个互相联系的空间:书房、客厅、餐厅和门厅。内部流动的空间同时也被玻璃外墙引向花园,进一步加强了联系,于是它成了一个经典的现代室内设计案例。

二者在处理建筑与人、与自然这三者的关系时,默契度竟然如此之高。譬如中国园林里常用的镂空、借景造园等手法与密斯·凡·德·罗的流动空间概念如出一辙。想到这里,我们是否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大自然永远是人类共同的老师。”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在热爱自然、渴望与自然沟通的追求上,是完全一致的。而建筑作为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存在,它将永远是沟通自然与人的最佳媒介。

建筑虽风格略有差异,但空间还是一样的空间,尽管时间相差2000多年。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中国古人用同样手法处理空间的智慧早于他,就一笔抹杀密斯·凡·德·罗这位天才设计师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的印记,他的作品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同样我们也不可忽略东方与西方之间的默契。谨以此篇短文浅述大师密斯·凡·德·罗的设计生涯及其思想,把更多的思考留给住在玻璃钢筋房子里学习建筑设计的中国人。

西格拉姆大厦
西格拉姆大厦

亚博国际app官方的版权声明:今日家居网独家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和链接地址。未经许可请勿随意删改文字, 随意删改本站内容,今日家居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网站地图